一款智能手機裏有過百顆芯片;一輛智能汽車上可以有超過5000顆芯片;一個人形機器人身上僅MCU芯片就可能有三四十顆。反正,談智能,便繞不開芯片。
集成電路産業成爲“風口”,全國多個城市紛紛布局。近年來,廣州也在發力:從2018年到2023年,廣州集成電路産業營收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6%。
在這盤芯片“棋局”中,廣州已經“上桌”,并正下出一着“妙手”。
今年6月,全國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晶圓制造産線在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啓動投産。
“落子”布局比一時産量更重要
在集成電路産業,廣州已落子。
根據廣州市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廣州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制造加快成長,增加值分别增長1.7倍和34.4%。集成電路圓片、模拟芯片、産量均爲兩位數增長;1~7月廣州模拟芯片、集成電路圓片産量均增長30%以上。1~5月(錯月指标),集成電路設計增長42.5%。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廣州集成電路産業規模連年上台階。據廣州市半導體協會統計,廣州市半導體集成電路産業營收(含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幾個産業鏈關鍵環節)從2018年約50億元提高到2023年約1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6.19%。
在許多業内人士看來,就芯片産業而言,眼前的規模、産量數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布局。
一般認爲,集成電路産業主要分爲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廣州的傳統強項在制造與封裝。廣州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廣州市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産業鏈産業顧問曾衍瀚認爲,廣州的粵芯12英寸集成電路模拟特色工藝生産線,增芯12英寸先進MEMS傳感器及特色工藝線,以及芯粵能碳化矽産線等,很大程度上補齊了廣州集成電路産業的短闆,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産業鏈格局。
根據《廣州市關于聚焦特色工藝半導體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廣州正優化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産業“一核兩極多點”産業布局。所謂“一核兩極”:即黃埔這“一核”,以及增城和南沙這“兩極”。
在黃埔,粵芯三期項目建設正火熱展開。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三期項目至今年底将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00億元以上,并确保建成投産。
在增城,增芯目前已完成一期21萬平方米的建設。其中,工廠FAB1潔淨室一期啓用面積16000平方米,設計産能達2萬片/月。
在南沙,記者在萬頃沙鎮萬泰路上看到,“芯片一條街”已初具規模,芯粵能、芯聚能、晶科電子、融捷能源、聯晶智能、立昇科技、南砂晶圓等一個個産業圈裏響當當的名字,集聚在一公裏長的“一條街”裏。廣州南沙科技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朝相告訴記者,南沙集成電路産業園區目前約兩平方公裏,未來有望擴展到8平方公裏,2027年這個區域的産值規模計劃達到500億元。南沙科創中心芯新産業園是其中的“新秀”,目前這個産業園已落地四家企業,正處于測試和産能爬坡階段,未來兩年的産值有望達到10億元。更吸引人的是其想象空間,“在産業園二期,我們将圍繞強鏈補鏈培育和招引企業。”陳朝相說,“園區有兩大優勢:一是産業集聚,二是空間較爲充裕,适合正在快速成長擴張的企業。也正因爲‘新’,園區還可以爲入駐企業進行空間的‘個性化定制’。”
從“一核兩極多點”的布局出發,“廣州制造”的芯片正在走向世界。
如今,你在新加坡看到的交通燈裏,就有廣州自研自造的芯片及其解決方案——來自廣州土生土長的技象科技。技象科技首席技術官鄭凜告訴記者,他們提供的技術方案拓寬了交通信号燈的覆蓋範圍,還顯著提高了處理大量交通信息的速度。殊爲不易的是,這款廣州自研自造的芯片解決方案能在新加坡發揮作用,還是與歐美頭部企業的競争中獲勝的結果。獲勝秘訣在于芯片的優秀基礎性能和對物聯網應用場景的深度定制開發能力。
事實上,早在2020年,技象科技推出了自主研發的低功耗廣域網(LPWAN)芯片産品——象芯一号和象芯二号。當前正在研發的是象芯三号,産品将繼續朝着小型化、高速率、低功耗、抗幹擾等方向發展。“目前,已有近千家客戶使用我們的産品,且客戶數量以每天近10家的速度增長,預計今明兩年的出貨量将進一步增加。”鄭凜表示。
建設中的南沙芯新産業園。
産業園區推動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
集成電路産業對空間有諸多特殊需求,因此一個專業産業園區對産業發展非常重要。
廣州産業園區商會秘書長羅明如介紹,半導體産業對産業空間的潔淨度和防震度有極高要求,需要定制化的産業空間,以及污水站、大宗氣體站、危化品庫等一系列完善的産業配套。另外,芯片企業一般也都是“用電大戶”,專門的芯片産業園區可以“特供”用電負荷——例如南沙芯新産業園就配備了“雙回路電源”,通過兩個不同的變壓器保證用電持續性。
半導體産業高度注重産業協同,“設計公司、制造企業、封裝測試企業和設備材料供應商等。這些企業之間形成了緊密合作關系,有助于打造完整産業鏈。”羅明如說,“廣州的産業園區正好可以爲芯片企業提供集中發展的平台,有利于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這種集聚效應能夠加速技術交流和成果轉化,推動産業整體進步。”
廣州産業園區還正爲産學研協同提供絕佳平台。例如南沙集成電路産業園區有望承接區内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技成果的外溢需求。陳朝相告訴記者,南沙集成電路産業園區的高度專業化,可以作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産業化的補充載體,相信港澳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這裏找到産業化平台。
“芯片産業園區作爲産業平台,不能一味靠從外部招商,隻有培育本地産業才能可持續,并讓企業對園區乃至所在區域更有黏性。”陳朝相說。
培育本土力量,廣州半導體産業界也在努力。作爲政府發展半導體産業的智庫,廣州市半導體協會五年來已經協助廣州多個職能部門完成了40餘項政策制定、項目評審、報告撰寫、标準制定項目;同時協助引進半導體落地項目50餘個;協會還組織招聘會、座談會、校企合作對接會等人才活動30餘次,開展政策宣貫、知識産權、技術沙龍等培訓50餘場,助力企業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幫助企業用好政策,應享盡享。
另辟賽道打造差異化優勢
曾衍瀚觀察到,廣州本土市場芯片需求龐大,目前廣州的芯片設計産值和技術水平亟須做大做強。曾衍瀚還特别提到,廣州需要加快芯片設計人才培養步伐,“目前廣州具備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的高校隻有2所,一級碩士點的高校隻有3所,按照廣州高等教育在全國的地位,人才培養規模仍有提升空間。”
業内人士對廣州集成電路産業的前景有期待,因爲有“後發優勢”。
從區域定位來看,大灣區正在“建設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如果大灣區僅僅是在當前産業界已有的路徑上奔跑,充其量也隻能是“第三梯隊”,而不是真正的“第三極”。因此,無論從産業,還是從城市的角度看,廣州的集成電路産業都需要“另辟賽道”。
“廣州不需要去跟其他城市比,也不需要重複北京上海以及中部地區已經做的事情,而是要堅定地走差異化道路。”中國集成電路創新聯盟秘書長葉甜春認爲,“廣州要做的,是結合自身的優勢‘填空白’,這就要求廣州乃至大灣區擺脫原有的追趕思維,而是要做一些關鍵的差異化貢獻。”
“基于傳感器的增芯、基于絕緣體上矽(FDSOI)新工藝的銳立平芯,以及‘新銳光掩膜’等,它們都明顯瞄準了一些新領域。”特别是絕緣體上矽(FDSOI),被葉甜春稱之爲“第二條賽道”——其他地區還沒有發展起來的路線。“真正的後發優勢,不是沿着人家的路追,而是另辟蹊徑,與其他區域形成戰略性的策應和協同。”
葉甜春寄予厚望的“絕緣體上矽(FDSOI)”技術,是一種制造工藝,它可以幫助制造出芯片器件制造商設計制造出速度更快、功耗更小的芯片。這項技術一旦有所突破,将成爲高端芯片研發和應用的一個全新平台,不僅對廣州和大灣區,對國家芯片行業來說都意義重大,“打個比方,絕緣體上矽就是‘正面戰場’之外開辟的‘敵後戰場’。”葉甜春如此形容。
曾衍瀚也提出了差異化布局的建議。“可依托大灣區在芯片下遊的規模優勢,差異化競争,以集成電路半導體産業鏈主粵芯爲牽引,發展特色高端模拟芯片工藝及設計産業;同時圍繞芯粵能、芯聚能等産線,聚焦碳化矽功率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發與制造,換道超車,在第三代半導體産業搶占先機。”
在許多業内人士看來,廣州“芯”已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沒有包袱,還擁有大灣區的市場和人才基礎,廣州有條件爲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發展走出一條新路。”葉甜春對廣州寄予厚望。